2015為中國汽車產業未來發展帶來的變數
2015年,中國汽車產業迎來諸多變化,而這些變化效應雖在本年度未給產業發展帶來巨大影響,但是卻為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埋下變化伏筆,事關生存,有關發展。
新生力量導入,僵尸企業退出,進出機制引發生存變數
2015年,國內汽車產業迎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產業準入與退出政策、機制:新能源車企資質放開,純電動車生產準入門檻降低,加速產業新生力量導入、攪動市場變動節奏;勸退企業數量更多、力量更強,企業兼并重組、落后產能淘汰進程加速。
雖然目前這項政策的效果并未顯現,但是在這個變革的時代,這項政策將以2015年為起點,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目前中國汽車產業力量構成,為未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帶來多樣化的競爭力量,新舊力量的交融與較量之中,每一個企業的生存變數也會加大。
詳細來看,其實這兩項政策機制的推出與力度的加強前所未有,二者效果不謀而合,均將推進整個汽車產業內部力量的調整。
首先,在新生力量導入方面,互聯網、零部件以及各類企業涌入汽車產業。在11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目前已經有一批共有幾十家非汽車企業在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目前正在組織有關專家做評審。預計不久的將來,將會有若干家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入到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許可范圍里。
要知道,每一個想進入汽車產業的新進企業的胃口可并不小,不是要打造超級汽車、四個輪子的機器人,就是要建立生態圈,建立全新汽車生態,這些新進力量的涌入,將在很大程度上沖擊原有汽車生態圈,使整個圈層發生動蕩,對原有力量造成沖擊。這種沖擊可能是思維上的沖擊,更可能是市場端的搶食、銷量上的沖擊。
其次,近日,又有92家車企進入工信部公布的勸退名單,較之于第一批公示的48家勸退名單,此次勸退的數量更多、力度更強,政策信號也更加明顯,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的速度和效率也因此大大加強。
一旦新生力量涌入后,原有強勢力量都有可能面臨沖擊,更何況那些產銷量低連年虧損處于生死存亡邊緣的企業,即便不被勸退,也會被競爭淘汰。
所以,縱觀自主、合資車企十三五規劃便可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拋出大手筆投資計劃,針對新能源、智能化、新車型,不斷強化市場地位。
接下來,汽車產業可能不再有穩穩地賺錢這一說,生存的變數將不斷擴大。
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加碼合縱連橫,提高國內企業生存不確定性
根據普華永道早前發布的預測,2015年全球汽車零部件兼并收購交易額或創下480億美元新高,幾乎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上。2015年不僅創造了零部件企業并購金額的新高,同時也呈現出嶄新的態勢。一系列并購之中,除強化規模效應,國家零部件巨頭開始加速業務調整,有買有賣,不斷誕生細分行業巨頭。寡頭不斷誕生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將導致弱勢群體生存空間被蠶食。
5月份,采埃孚完成收購天合公司,交易金額124億美元,將形成全球規模第二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
7月,麥格納宣布19億美元收購德國格特拉克,控制了全球最大的獨立傳動系統制造商,旨在全面發力傳動領域。
恩智浦(NXP)花了118.6億美元完成了對飛思卡爾(Freescale)的收購,締造了全球最大的汽車電子廠商。
……
未來幾年,國際綜合性的零部件企業集團數量或將減少,隨之而來的是在每個細分零部件領域逐漸誕生的僅少數行業巨頭。不斷的并購重組,只會讓更多細分行業強者更強,專者更專,每一個細分行業的門檻越來越高,玩家越來越少,這對于在很多方面并沒有太多優勢而言的本土零部件企業來講,可并不是什么好消息,生存的不確定性將更大。
有一種逆襲,時間一到就將終結
9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車發展,從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對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車實施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的優惠政策。該決定的推出的確產生實質性效果,直接觸動短期消費熱情,拉動產銷量。不過,這也極有可能讓產業內部本應該出現的一些變化,延遲出現,勝敗較量周期延長。
上述政策推出之后,10月,乘用車銷售環比增長10.6%,同比增長13.34%。11月,產銷雙超250萬輛,創歷史新高。1.6L及以下乘用車銷售155.66萬輛,比上月增長16.5%,高于乘用車總體增速3.1個百分點,同比增長29%,高于乘用車總體增速5.3個百分點。
在一定程度上來看,小排量汽車比重在加大,但是未來能夠持續多久?一旦政策失效后,又會怎樣?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曾公開表示,補貼一結束,勝敗2017年顯現。
所以,2015年后半段車市的強勢表現很難延續下去,整個市場的變數一定會到來。在政策庇護之下逆襲的企業,更要當心。
節能環保汽車發展,范疇不斷延展,誰會笑到最后
2015年,中國霧霾天氣達到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霧霾不能等風來,國家在節能環保汽車發展方面也給與了越來越多的鼓勵,催高新能源汽車銷量,直接為車企注入強心劑,紛紛加碼新能源汽車發展,發布五年規劃,甚至有的企業高調宣稱2020年達百萬產銷規模。
但是目前,我國主要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路線圖表明,各車企主要走純電與插電式混合路線。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如火如荼的時候,日系車也并無迎合市場之意,主打混合動力汽車。
11月份的混合動力乘用車的產量數據中,總生產量2000輛左右。其中,廣汽豐田1387輛、天津一汽豐田441輛、東風日產128輛,加起來就有1968輛,占據整個混合動力汽車的98%以上。
日系車在混合動力技術發展領域一直走在前面,然而中國汽車市場前幾年對混合動力汽車的接受度并不高。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原因就是,混合動力相對過高的售價??墒前殡S卡羅拉雙擎的上市,如今,混合動力車也在不斷在售價上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從使用角度來看,混合動力車不僅具備顯著的節能效果,而且混合動力還有另一個優勢可能被不少人所忽略,那就是它對動力的提升。而其他新能源汽車反而面臨比混合動力車更多的現實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排放法規的日益嚴苛和產業政策的進一步傾斜,混合動力也不是沒機會。真不能排除日系車有憑借混合動力汽車贏回以往被歐美系渦輪增壓發動機汽車搶去市場份額以及當下純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
所以,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節能環保領域,誰的技術更有后勁,同樣也存在變數。
另外,目前我國主要車企多將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精力投注于乘用車領域,而忽視了商用車特別是新能源卡車的發展,我國純電動卡車的研發剛剛開始,而國外早有企業開始著手開發。歐美在積極探索純電動卡車的發展,純電動重卡是他們關注的一個重點,一些商用車企業已投入電動重卡的研發測試應用。例如,12月7日,雷諾參加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雷諾帶來兩款清潔能源重卡,展示他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雖然我們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在純電動乘用車尚無法快速推廣、面臨續駛里程及配套設施欠缺等問題之時,純電動卡車的未來更加不明朗,但是按照未來發展趨勢及國際企業的態勢,純電動商用車發展也應加速。
共享出行倒逼企業謀變
2015年是中國分享經濟元年,共享經濟全面入侵我們的生活,共享出行成為影響最廣泛的一個類別,而這也構成了倒逼汽車產業變革的伏筆。
針對共享出行,人們首先反應的會是多少人還會買車?為汽車產業的未來,未汽車企業的未來擔憂。而根據相關調研結果估計,在未來5年內(到2020年),共享出行對私家車的替代率大約為5%~8%,一年可減少150萬~200萬輛的汽車銷量。
但是,其實共享出行更大的推動力量將會是倒逼產業變革,共享出行本質上是減少多余產能,競爭力差的廠家將被淘汰或整合并購,而競爭力強的汽車廠家將不會受到太大沖擊。
但是怎樣才算競爭力強的企業呢?那就是滿足汽車形態新需求的企業。伴隨出行方式的改變,未來汽車產品本身一定會隨之發生變化,汽車企業將主動、深度參與出行方式的改變,調整定位,從賣產品的供應商到賣更能滿足需求的產品以及服務的供應商。